走进尊龙·凯时
尊龙·凯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儿童药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公司积极践行“儿童大健康战略”和“精品战略”,致力于打造中国儿童大健康产业的领军品牌。
“尼美舒利不作为内科常规退烧药,但如果患者顽固发烧——高烧不退,且引发抽筋、影响神经系统等生理机能时,医生会采用此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儿科主任告诉记者。
那么究竟是谁让一个原本平平常常的药品瞬间成了妖魔?
一些长期从事医药企业的经营者告诉记者:“小儿用药非常难做,也常常受到质疑,很多事情一涉及到儿童就会引起人们条件反射的过度担心。”
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教授认为,尼美舒利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同类药物相比,解热镇痛效果更好,不良反应相当。以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为例,被公众认为安全系数较高的泰诺事实上发生的不良反应的的数量更多,引起肝脏损害,甚至死亡的安全也更多,且在其美国国内常因质量问题进行召回,但并不因此就彻底否认乙酰氨基酚类药物的安全性。为什么安全性问题发生更少的尼美舒利却被妖魔化了呢?
药品不同于食品,所谓是药三分毒,任何一种药都有副作用,如果使用不当或者和因个体差异都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这里可以再举一个更通俗的例子,比如青霉素,自从它发明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副作用,也出现过因抑制心脏功能而死亡的案例,但它仍然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任何药品都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欧盟药物评价机构和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都曾发表过官方文件证实,尼美舒利和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其他NSAIDs一样,在按照说明书的方法使用,总体效益大于风险。部分媒体的过分炒作是利用了广大消费者对孩子的关爱心理,使大家误认为三聚氰胺又来了。其实这也许只是一种心理的暗示,一种经过放大的恐惧。
奇怪的是,从2月中旬《21世纪经济报道》发出第一篇关于尼美舒利所谓不良反应的深度调查以来,各种媒体就开始铺天盖地一边倒地对尼美舒利狂轰乱炸,“夺命药”、“毒药”、“致死”这样明显与事实不符,但夸张、夺人眼球的字眼充斥着各大主流媒体,专题、论坛、微博甚至手机短信,报道形式无所不用,大有无孔不入之势。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本应公正、如实的反映各方声音,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一方面国家药监局已经针对尼美舒利危害性传言做出的澄清,而另一方面,却是媒体对捕风捉影的负面信息的群体性扩散。这其中,除了媒体“负面至上”的职业习惯外,令人不禁要怀疑是否还有无形的手在背后推动呢?
曾几何时,强生美林是国内儿童退烧药市场的老大,然而,这几年来,国产尼美舒利颗粒在儿童退烧药领域已经超过美林。尼美舒利事件爆发后,强生曾被怀疑为尼美舒利事件的始作俑者。
强生在去年年底花巨资在某搜索网站上购买了竞价关键词,人们只要一搜索“尼美舒利”,第一条便是“强生美林泰诺林不含尼美舒利”。而当强生被起诉时,一向擅长公关的强生,却一直不回应,种种迹象难免让人心声怀疑。强生是国际巨头型企业,本土的药企在舆论话语权的把控与媒体攻势的运用上根本无法与之比拟,如果强生真是幕后推手的话,那么尼美舒利事件的输赢更像是一场跨国企业蚕食民族企业的歼灭战。
一位社会学家表达了对尼美舒利事件的看法,他认为:“这种幕后推手制造的药品安全争议不但没有更好的维护公众健康,反而混淆了公众的视听,给人们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如果公众被轻易误导,势必将陷入跨国企业药品垄断的布局,让那些在国外常因安全问题被召回的药品在中国更加大行其道。”
微信公众号:honzpharma